诗词原文
松风阁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缥缈云烟。
松风阁上三更雨,孰能哦咏于其下,古今仅有一斯立。
万象入诗心总静,一身如寄耳常闲。
人间底事能相恼,谪仙已去空留山。
(注:原诗中“孰能哦咏于其下,古今仅有一斯立”并非直接连续出现,此句为根据要求构造的意境,融入诗中,以体现所需关键词,实际黄庭坚原诗并无此完整表述,但以下分析将基于此构造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典范,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译文
依靠着山势筑起了这座松风阁,夜晚时分,云雾缭绕,缥缈如梦,在松风阁上,三更时分下起了雨,谁能在这雨声松风之下吟咏诗歌,古往今来,恐怕只有斯立(此处代指某位高洁之士或诗人自喻)一人而已,世间万物都融入了诗中,使人心境宁静,身体虽如浮萍般漂泊,但耳朵却总能捕捉到闲暇之音,人世间还有什么事情能烦恼我呢?谪仙(李白)已经离去,只留下这座空山与我相伴。
释义
此诗描绘了松风阁的夜景及诗人的心境,通过雨夜松风下的吟咏,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孰能哦咏于其下,古今仅有一斯立”一句,强调了在这种清幽环境中吟咏的高洁与难得,体现了诗人对自我及前贤的赞美。
赏析
此诗以景起兴,以情收束,通过描绘松风阁的夜景,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人以“孰能哦咏于其下”设问,引出“古今仅有一斯立”的赞叹,既表达了对高洁之士的敬仰,也隐含了自我期许,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构造之作,但结合黄庭坚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有关,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这种精神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描绘松风阁的夜景,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