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雨足洪初涨,突岸冲矶声怒号。的释义

梦梦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其二

夜来雨足洪初涨,突岸冲矶声怒号。

势若奔雷疾似箭,惊涛骇浪满江潮。

作者及朝代

作者:潘阆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潘阆,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初期著名隐士、文人,他一生志行高洁,不拘小节,曾在洛阳卖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诗会友,后隐居杭州西湖,终因有人举荐,被宋太宗召见,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不久因放荡不羁,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参军,潘阆善诗文,亦工词,作品往往不拘格律,风格粗犷,语言通俗,部分作品能反映民间疾苦。

译文

其二

夜晚时分,大雨滂沱,使得江水迅速上涨,洪水猛烈地冲击着河岸和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号声,水势如同奔腾的雷声一般迅猛,快得像离弦之箭,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惊涛骇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大雨后江水暴涨,洪水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通过“夜来雨足”交代了洪水形成的原因,“洪初涨”则直接点明了洪水初起的情景。“突岸冲矶声怒号”形象地描绘了洪水冲击河岸和礁石的激烈场面,声音之大,足以让人心惊胆战。“势若奔雷疾似箭”用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洪水势不可挡的力量和速度。“惊涛骇浪满江潮”则是对整个江面洪水肆虐情景的总结,展现了自然之力的震撼与壮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夜晚大雨后洪水暴涨的壮观景象,诗人通过“夜来雨足”、“洪初涨”、“声怒号”等词语,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洪水的汹涌澎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势若奔雷疾似箭”,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自然之力的震撼与壮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潘阆隐居杭州西湖期间,西湖周边水系发达,常有洪水发生,诗人可能在一次大雨过后,亲眼目睹了洪水暴涨的壮观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洪水肆虐的情景,诗人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隐士和文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