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旁观莫作风波想,比著人间未是危。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潮汐,却发现其实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空欢喜一场,在观庐山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时,如果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不要过于在意其间的风波变化,其实这些都比不上人间的纷扰复杂来得危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期待与亲眼见到后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诗人认为,许多事情在想象中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期待和神秘感,但真正经历过后,可能会发现它们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惊心动魄,诗人也借此提醒人们,与自然界的风波相比,人间的纷扰和危险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料。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期待中的景象与亲眼见到的景象,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或可怕,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认为人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不要过于在意一时的得失和风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和观赏浙江潮后所写,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贬谪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刻的感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