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丝纶不暇施,痴鱼吞月自惊疑。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鱼

唐·白居易

水浅鱼稀日易斜,

池边窥影自惊嗟。

纵有丝纶不暇施,

痴鱼吞月自惊疑。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池塘水浅鱼儿稀少,太阳容易西斜,鱼儿在池边窥见自己的影子,不禁自惊自叹,即使有钓鱼的丝线(丝纶,比喻权力和手段)也无法施展,因为痴情的鱼儿却误将月亮当作食物吞下,自己陷入了惊疑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鱼儿在池塘中的情景,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世间某些现象的感慨,水浅鱼稀,象征着环境恶劣或资源匮乏;鱼儿窥影自惊,反映了内心的恐惧与不安;纵有丝纶不暇施,则暗示了即使有权力或手段也难以改变现状;而痴鱼吞月自惊疑,则是对那些因盲目追求或误解而陷入困境之人的讽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池塘观鱼图,诗人通过鱼儿的行为,巧妙地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水浅鱼稀,暗示了生存环境的艰难;鱼儿窥影自惊,则表现了生物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恐惧,而“纵有丝纶不暇施”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失望,最后一句“痴鱼吞月自惊疑”,更是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那些因盲目追求而自食其果的人的愚蠢与可悲,整首诗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和体验,诗人通过描绘鱼儿在池塘中的情景,寓言式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他通过鱼儿的行为和遭遇,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恐惧,以及因盲目追求而陷入困境的愚蠢与可悲,这首诗不仅是对鱼儿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就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