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客路不知时节移,忽逢柳色已依依。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客路不知时节移,忽逢柳色已依依”并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原诗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为送别之意境,与所给关键词情感相符,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老道路,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着荒城,在旅途中,我未曾察觉季节的变迁,忽然间,看到柳枝已经轻柔地垂下,春意盎然,又一次送别友人,心中满是离别的愁绪,那萋萋的芳草仿佛也充满了深情。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原野上草的茂盛与生命力,以及柳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客路不知时节移,忽逢柳色已依依”一句,寓意着诗人在旅途中对季节变换的迟钝感知,以及在不经意间发现春天已至的惊喜与感慨。
赏析
此诗以草为喻,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息,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通过“客路不知时节移,忽逢柳色已依依”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虽然“客路不知时节移,忽逢柳色已依依”并非白居易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情感表达可能源于白居易多次送别友人的经历,白居易一生交友广泛,且多次因官职变动而离别故友,因此他对离别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此诗可能是在某次送别友人的背景下,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创作出这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