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一夜北新桥,问讯兹来故不遥。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过北新桥

明·杨慎

常时一夜北新桥,问讯兹来故不遥。

灯火万家明似昼,风烟十里暗如潮。

楼台错落浮云起,街陌纵横落日消。

此地从来多胜迹,何须远游觅逍遥。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属成都)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仍讲学著述不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云南,年七十二,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时常会在夜晚经过北新桥,此次前来探访发现它其实并不遥远,万家灯火通明如同白昼,风烟弥漫十里之地暗如夜潮,楼台错落有致,浮云缭绕其间,街巷纵横交错,落日余晖渐渐消散,这里自古以来就多有名胜古迹,何必远游去寻找那份逍遥自在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经过北新桥时的所见所感,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表达了诗人对北新桥的熟悉和亲切感,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新桥周边的夜景和建筑风貌,展现了其繁华与壮丽,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北新桥的赞美和留恋之情,认为这里已经足够美好,无需远游他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新桥的夜景和风貌,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北新桥的夜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诗人也通过描绘北新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表达了对家乡的自豪和眷恋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杨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官员,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被贬谪到云南期间,仍然不忘家乡的美好和亲人的牵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夜晚经过北新桥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通过描绘北新桥的夜景和风貌,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