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无新月当霄挂,空遣清风为扫除。出自哪首诗?

梦梦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夜不见月

宋·苏辙

云气侵寒水,庭芜没旧蹊。

恨无新月当霄挂,空遣清风为扫除。

林鹊频惊夜未栖,村乌远叫秋正凄。

欲知垂尽岁边事,归向酒边人醉时。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即位,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复官,不久又被贬,此后多次被贬谪,晚年定居许州,自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云层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庭院中的杂草淹没了旧日的小径,遗憾的是空中没有新月高悬,只有清风白白地吹拂,像是在为天空扫除阴霾,林中的喜鹊因夜色深沉而频繁惊飞,尚未栖息,村庄里的乌鸦在远处凄厉地叫着,秋天正显得凄凉,想要知道这一年将尽时边疆的情况,只能等到回到酒桌边,人们醉意朦胧之时再谈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无月的景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边疆事务的关切,诗中“恨无新月当霄挂,空遣清风为扫除”一句,既是对无月的遗憾,也暗含了对时局不清朗、政治不稳定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夜无月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诗人以“云气侵寒水,庭芜没旧蹊”开篇,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暗示了时局的动荡和不安。“恨无新月当霄挂,空遣清风为扫除”一句,将无月的遗憾与对时局的忧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后两句“林鹊频惊夜未栖,村乌远叫秋正凄”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凉,而“欲知垂尽岁边事,归向酒边人醉时”则透露出诗人对边疆事务的关切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发,政治局势也颇为复杂,苏辙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边疆事务的关切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秋之夜无月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使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