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当舍竹去作吏,竹为嘿嘿如抱辱。出自哪首诗?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别东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曾嫌色相妨真性,不奈风唳挽俗情。

今当舍竹去作吏,竹为嘿嘿如抱辱。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等职,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白居易的诗歌以讽喻诗最为著名,语言平易近人,内容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不需要将竹子裁制成凤凰形状的管乐器,也不需要截成钓鱼的竿子,当千花百草都凋零之后,竹子依然留在雪中供人欣赏,我曾经嫌弃竹子的外表妨碍了它的真性,但又无法忍受世俗的风气改变了我对它的喜爱,如今我要离开竹子去做官了,竹子却默默地仿佛抱着屈辱一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己即将离开自然、投身官场的复杂心情,竹子在诗人眼中是纯洁、坚韧的象征,但诗人却因为要去做官而不得不离开它,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真性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无奈,诗中“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两句,展现了竹子的多用途,但诗人却选择让它自然生长,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尊重,而“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则进一步突出了竹子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能傲然挺立,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竹子的不舍与无奈,以及对世俗风气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即将离开某个与自然亲近的地方,去担任官职的时期,在那个时期,白居易可能对官场生活有所顾虑,对自然生活充满了留恋,竹子作为他心中的一种象征,承载了他对真性、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与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