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知此药莫可常,后会惊心念风雨。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李商隐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信知此药莫可常,后会惊心念风雨。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近年来我日渐憔悴,内心的萧条更是让自己感到悲伤,寒风侵袭着我病弱的身体,冷雨仿佛堵塞了我的愁肠,夜晚只能煎熬着苦涩的药汁,早晨发现胡须已经半白如霜,深知这治病的药物不能长久依赖,想到未来的相聚,心中不禁因风雨而惊惧。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病中的凄凉心境和对未来的忧虑,首联写自己因病而憔悴,内心充满悲伤;颔联通过“风威”和“雨气”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病中的痛苦和愁绪;颈联具体描绘了夜晚煎药和早晨发现胡须半白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时间的无情流逝;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药物依赖的无奈和对未来相聚时可能遭遇风雨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思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忧虑,诗中“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两句,用自然景象来烘托诗人的病苦和愁绪,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尾联“信知此药莫可常,后会惊心念风雨”则表达了诗人对药物依赖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相聚时可能遭遇风雨的深深忧虑,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体多病,生活困顿,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在病中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流逝,对药物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但同时也深知这种依赖并不能长久,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