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已念修途苦,还家作况初无愈。的释义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途叹

唐·李频

向来已念修途苦,还家作况初无愈。

孤灯寂寂照寒壁,冷月凄凄映破庐。

故里风烟千里远,归心日夜几回踌。

前程未卜身先老,空向人间叹白头。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频写过此诗。)

作者简介

李频(约818年-约876年),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大中八年(854年)进士,曾任秘书郎、南陵尉等职,李频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慨,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一直以来就已深知旅途的艰辛,回到家中却发现境况并没有丝毫好转,孤独的灯光静静地照耀着寒冷的墙壁,清冷的月光凄楚地映照着破旧的房屋,故乡的风烟远在千里之外,归心似箭却日夜辗转难眠,未来的道路还不知如何,自己已先老去,只能空对着人间感叹岁月的无情,白发的增多。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会以及对归家后境况未改的无奈与失望,通过描绘孤灯、冷月、寒壁、破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诗人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旅途的艰辛与归家的失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中“向来已念修途苦,还家作况初无愈”一句,既是对过去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当前现状的无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孤灯、冷月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李频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诗人长期在外奔波,历经艰辛,终于得以归家,却发现家中的境况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归来而有所改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深感无奈与失望,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感慨与叹息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感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