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笛歌留别郑协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唐 刘长卿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洞庭秋水晚来多,归舟日夜南风波。
扬帆采石华容道,落日青山远近山。
屈平祠下沅湘水,月照寒林楚客船。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屡枉高辞成楚调,独怜晚岁欲南音。
今朝惆怅江头别,更听笙歌掩泪归。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属河北)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漂泊、山水田园之景,风格清丽雅致,尤善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之称。
译文:
老朋友怜惜我被贬长沙,在沙头载酒为我送行,洞庭湖的秋水傍晚时分特别多,归舟在日夜不息的南风中破浪前行,扬帆经过采石矶和华容道,落日映照下的青山连绵不断,在屈平祠下流淌着沅湘水,月光照耀着寒林中的楚客船,异乡的日落时分玄猿在哭泣,故乡的霜降前白雁飞来,多次枉费高辞写成楚调,独自怜惜晚年想要南归的乡音,今朝在江头惆怅地与你分别,再听笙歌只能掩泪而归。
释义: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被贬长沙途中,与友人郑协律分别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秋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屡枉高辞成楚调,独怜晚岁欲南音”等句,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思乡心切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在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还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特别是“屡枉高辞成楚调,独怜晚岁欲南音”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使全诗情感更加饱满、动人。
创作背景:
刘长卿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因事被贬为南巴尉,后改任睦州司马,在这段时期,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波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这首诗就是在他被贬长沙途中,与友人郑协律分别时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晚年漂泊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