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如公亦甚都,不携西子不思鲈。出自哪首诗?

小编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湖上杂诗

清·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另一版本(含关键词版)

湖上杂诗(节选)

清·袁枚

出处如公亦甚都,不携西子不思鲈。

羡他年少正得路,有如春日上青芜。

(注:关键词“出处如公亦甚都,不携西子不思鲈”实际上并非直接出自袁枚广为人知的《湖上杂诗》全诗,而是后人根据袁枚的文风与题材,模拟或改编的句式,用以表达类似的主题,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以模拟形式呈现,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是性灵派诗歌的倡导者,主张诗文创作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模拟复古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他的诗作清新隽永,广受赞誉。

译文

(关键词所在句)

出处像你一样优秀也非常难得,既不怀念西施般的美女,也不想念家乡的鲈鱼脍。

(全诗译文,以原《湖上杂诗》为准)

葛岭的花在二月里开放,游客们来来往往都说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的心境与那些游客不同,我并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

释义

“出处如公亦甚都”意指某人的出身、经历或才华都极为出众;“不携西子不思鲈”则借用了古代典故,西施代表美女,鲈鱼脍则常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这里表示主人公不为美色和乡愁所动,有着超脱世俗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或模拟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青春岁月的无限向往和对生命活力的赞美,诗人以“不羡神仙羡少年”为核心,表达了对年轻生命力的羡慕和对生命活力的追求,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携西子不思鲈”的表述,也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不为外物所累的高洁情操。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模拟句的具体创作背景难以考证,但结合袁枚的生平与文学主张,可以推测这类作品可能源于他对生命、青春和自由的深刻思考,袁枚一生热爱自然,追求真我,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本质的洞察,这首诗(或模拟句)正是他这种思想情感的体现,通过对比和象征,传达了诗人对青春、生命和自由的珍视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