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堪忽忽新悼亡,忍并高山对流水。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悼亡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况堪忽忽新悼亡,忍并高山对流水。

西风门巷几家秋,吹到飘零尽处愁。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抒情俱佳,尤以真挚情感著称,凄恻动人,广为传诵。

译文

更何况在这匆匆之间又遭遇了新的悼亡之痛,怎忍心面对着高山与流水般的深情厚谊而无所寄托,西风萧瑟,门巷间已是一片秋意,吹到飘零的尽头,只剩下无尽的哀愁。

释义

“况堪忽忽新悼亡”表达了诗人在短时间内再次经历丧亲之痛的沉重心情;“忍并高山对流水”则是以高山流水比喻深厚的情谊,暗示自己难以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连面对这份深情都感到难以忍受。“西风门巷几家秋”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哀愁;“吹到飘零尽处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悲伤。

赏析

这首《悼亡》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诗人以“况堪忽忽新悼亡”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自己在短时间内再次遭遇丧亲之痛,这种痛苦之深重,难以言表,接着以“忍并高山对流水”比喻自己与逝者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难以割舍的情感,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秋天的凄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哀愁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一生情感丰富而细腻,多次经历亲人的离世,这使得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怀念,这首《悼亡》诗很可能是诗人在某次亲人离世后所写,以表达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无尽思念,纳兰性德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诗词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