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望只今谁得似,道行宁负夙心存。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5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赞隐士

唐·刘禹锡

云卧深山未得归,

松风谡谡掩柴扉。

物望只今谁得似,

道行宁负夙心存。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雄浑爽朗,语言通俗清新,善用典故,富有哲理意味。

译文

隐居在深山之中尚未归来的你,

松林间风声阵阵,遮掩着那扇柴门。

如今这世间,谁能比得上你的声望与品德?

你所秉持的道义与志向,又怎会辜负你平生的心愿呢?

释义

云卧深山未得归:形容隐士居住在深山中,远离尘嚣,尚未出山。

松风谡谡掩柴扉:松林间风声阵阵,象征着隐士生活的清幽与宁静,柴扉紧闭,更添一份隐逸之气。

物望只今谁得似:询问当今世上,谁能像隐士这样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声望。

道行宁负夙心存:表达隐士坚守道义,不忘初心,即使隐居山林,也不会辜负自己平生的志向与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赞颂隐士为主题,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环境、品德声望以及坚守道义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对隐士高洁人格的敬仰与向往,首句“云卧深山未得归”直接点出隐士的隐居生活,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次句“松风谡谡掩柴扉”以自然景象烘托隐士生活的清幽与宁静,进一步强化了隐士的隐逸形象,后两句则直接赞颂隐士的品德与声望,以及他坚守道义、不忘初心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崇敬之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理解,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时,转而寻求精神寄托,对隐士生活产生向往与赞美之情而创作的,通过赞美隐士的高洁人格与坚守道义的精神,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