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其二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天阔云无涯。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三
病起萧萧两鬓华,声将秋色背人家。
卢橘已惊残梦破,燕鸿初度塞云斜。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其四
病起萧萧两鬓华,对镜心情懒画鸦。
风翻翠竹疑鸣佩,月照苍苔似簟纱。
天气欲晴还欲阴,强扶头起更岑岑。
世间何物最堪亲,白发愁边一病身。
(注:此处选取了第四首作为详细解析对象,因它直接包含了关键词“天气欲晴还欲阴,强扶头起更岑岑”。)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译文
病后两鬓已经稀疏又添白发了,卧在床上看窗外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天气一会儿想晴一会儿又想阴,勉强支撑着病体起床,头却昏沉得厉害,这世间什么东西最亲近呢?是那愁苦中病弱的身体与满头的白发。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述词人病后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愁苦,上片写病后起床观月、煎药、读书等日常活动,透露出一种闲适而又无奈的情绪;下片则通过天气的变化与病体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愁绪与孤独感,尤其是“天气欲晴还欲阴,强扶头起更岑岑”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因病而起的烦躁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病后的生活场景与心理状态,情感真挚而深沉,词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与自身病体的感受相结合,巧妙地传达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天气欲晴还欲阴”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词人内心情感变化的隐喻,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因病而起的烦躁与不安,而“强扶头起更岑岑”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因病体虚弱而难以支撑的痛苦与无奈,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晚年时期,当时她已历经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人生变故,生活陷入困境,身体也日渐衰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描绘自己病后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感慨,也体现了词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是对词人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