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晦庵先生归闽六绝
宋·刘克庄
平生知己晦庵老,为我谈公遣座劳。
四海但知尊德业,百年谁复继风骚。
(注:此诗为组诗中的一首,全诗共六首,此为其一,为便于解析,仅展示与关键词相关的一首。)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理论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致力于诗文创作,作品数量丰富,风格多样,被誉为“南宋最后一位大诗人”,刘克庄的诗风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温婉细腻的一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平生我最知心的朋友就是晦庵先生(即朱熹),他为我讲述关于您的故事,还特地为我安排座位,真是辛苦他了,天下人都只知道尊敬您的德行和学问,但在这百年间,又有谁能继承并发扬您那卓越不凡的文风呢?
释义
平生知己晦庵老:晦庵是朱熹的号,这里表达了诗人与朱熹之间的深厚友谊。
为我谈公遣座劳:朱熹为诗人讲述关于某位人物(可能是指某位先贤或诗人敬仰的对象)的事迹,并亲自安排座位,体现了朱熹的周到与热情。
四海但知尊德业:天下人都尊敬这位人物的德行和学问。
百年谁复继风骚:在漫长的岁月里,又有谁能继承并发扬这位人物卓越不凡的文风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表达对朱熹(晦庵)的感激之情,间接赞美了某位先贤的德行和学问,诗中“平生知己”四字,道出了诗人与朱熹之间深厚的友谊,而“为我谈公遣座劳”则展现了朱熹的谦逊与热情,后两句则是对先贤的敬仰与怀念,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与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也有对先贤的敬仰,更蕴含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在送别朱熹(晦庵)归闽时所作,当时,朱熹因学术争议和政治风波而被迫离开朝廷,回到福建讲学,刘克庄作为朱熹的挚友,对朱熹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时也对朱熹的学问和德行充满敬仰,在送别之际,刘克庄写下这组诗,以表达对朱熹的感激与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期望与忧虑,这首诗正是这组诗中的一首,通过赞美朱熹与某位先贤的友谊和学问,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