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后溪亭我所开,春风应已长莓苔。出自哪首诗?

梦梦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亭春日

唐·羊士谔

寺后溪亭我所开,春风应已长莓苔。

花间醉日宜携客,水畔新凉好放杯。

直上青林当霁景,半藏红叶见秋来。

幽期未及东篱菊,且尽余樽就碧苔。

作者简介

羊士谔,唐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德宗至唐文宗年间,字谏卿,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785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贬为汀州刺史,羊士谔工诗,与窦群、吕温等友善,有诗名,其诗多为应酬之作,但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

译文

寺后的溪边亭子是我亲手开辟的,春风应该已经吹长了那里的莓苔,在花丛间沐浴着阳光最适合邀请客人,在水边享受新凉正好可以举杯畅饮,登上青翠的树林可以观赏雨后的美景,半遮半掩的红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虽然与东篱下的菊花之约还未到,但不妨先饮尽这杯中酒,沉醉于这碧绿的苔藓之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亲手开辟的溪边亭子的春日景象,以及在此处与友人欢聚、饮酒赏景的愉悦心情,诗中通过描绘春风、莓苔、花间、水畔、青林、红叶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山亭的优美画卷,首联点明亭子的来历和现状,以“我所开”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美景的自豪与喜爱,颔联通过“花间醉日”和“水畔新凉”两个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此欢聚的惬意与舒适,颈联则以“直上青林”和“半藏红叶”两个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哀愁,尾联则以“幽期未及”和“且尽余樽”两个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当下的珍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羊士谔被贬汀州期间,在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与友人欢聚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