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畔行
唐·刘禹锡
所至滔滔不问津,故知此地往来频。
江风拂面人如玉,月色盈怀水似银。
渔火遥明孤艇远,雁声长断暮云深。
浮生若梦须行乐,且把闲情付酒樽。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译文
我所到之处皆是滔滔江水,却未曾询问渡口何在,由此可知我对此地已是频繁往来,江风轻拂,人面如玉般温润;月色皎洁,江水如同银色的绸缎,远处渔火闪烁,孤舟渐行渐远;雁声悠长,穿透了深邃的暮云,人生如梦,应当及时行乐,且将这份闲情逸致寄托在酒樽之中。
释义
首句“所至滔滔不问津”描绘了诗人对江水的熟悉与从容,不问渡口即意味着他对此地已了如指掌,次句“故知此地往来频”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此地的频繁造访,后四句则通过描绘江风、月色、渔火、雁声等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赏析
此诗以江畔行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首联以“滔滔不问津”与“往来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江畔的熟悉与依恋,颔联和颈联则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畔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尾联则以“浮生若梦须行乐”为结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或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彼时他历经仕途坎坷,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在一次游历江畔时,他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心中涌起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风格与特点,也让我们对这位唐代文学巨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