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衡山
宋·张孝祥
屦底冲残大仰雪,笔头带得祝融云。
归来笑指衡山色,却似西南看北群。
作者及朝代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廷试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他因力主收复中原、反对秦桧投降政策而屡遭排挤,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等职,治政有方,政绩卓著,张孝祥的词作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是南宋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者简介
张孝祥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失地,但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他的文学成就颇高,诗词文赋皆有佳作,尤以词最为人称道,他的词风既有苏轼的豪放,又有辛弃疾的悲壮,被誉为“南宋词坛双璧”之一。
译文
鞋底踏破了衡山大仰峰的积雪,笔端却带着祝融峰的云雾归来,回到家中,我笑着指向衡山的景色,仿佛是在西南之地遥看北方的群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孝祥游历衡山的情景,他冒着大雪攀登大仰峰,鞋底都被雪水浸湿冲坏了;而在攀登祝融峰时,他又仿佛将山上的云雾带在了笔端,归来后,他满怀豪情地指向衡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首句“屦底冲残大仰雪”通过“冲残”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不畏严寒、勇攀高峰的精神;次句“笔头带得祝融云”则以“带得”二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将自然美景融入心中的意境,后两句“归来笑指衡山色,却似西南看北群”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和豁达,他笑指衡山,仿佛是在西南之地遥看北方的群山,这种超越地域的视野和胸怀,正是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孝祥在游历衡山时所作,当时,他正值壮年,满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投降政策却让他深感失望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游历衡山,借景抒情,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融入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也反映了张孝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超越地域和时代的豁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