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种竹
宋·刘过
南山莫负平生志,手种修筠今有孙。
郁郁苍苍千尺干,清风明月两无痕。
作者及朝代
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南宋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一生未得显官,却胸怀大志,以布衣之身奔走呼号,力主抗金复国,刘过的诗词风格豪放,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怀才不遇之感,与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诗人多有交往。
作者简介
刘过自幼聪颖好学,但仕途不顺,多次科举不第,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结交江湖豪杰,常游历四方,以诗文会友,刘过的词风受辛弃疾影响较深,多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译文
南山啊,我没有辜负平生的志向,亲手种下的竹子如今已经有了后代(指竹笋或新生的竹子),这些竹子郁郁葱葱,高达千尺,它们在清风明月下生长,不留下一丝痕迹(意指竹子生长自然,不依赖世俗的功名利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亲手种植的竹子,表达了诗人对坚持理想、不改初心的坚定信念,竹子作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寓意着诗人虽历经坎坷,但仍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竹子“今有孙”也暗示着诗人的理想和希望得以传承和延续。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首句“南山莫负平生志”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守;次句“手种修筠今有孙”则通过竹子的繁衍,寓意着理想的传承和希望的延续,后两句“郁郁苍苍千尺干,清风明月两无痕”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高大挺拔和生长环境的清幽自然,以此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过晚年时期,当时他虽已年迈,但壮志未酬,心中仍怀有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通过描写亲手种植的竹子,诗人既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理想的坚持,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之物,也反映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