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东林寺
唐·韦应物
秋斋霜夜明,
破晓复关情。
幽事关人自启门,
桂林残月似金盆。
松风忽送溪声远,
竹雾时飘院影昏。
钟磬出林霏尽散,
一灯如豆照寒温。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著称,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尤其擅长描绘静谧的田园风光和淡泊的隐逸生活,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是仕途失意,转而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其诗歌中常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情怀。
译文
秋夜的斋堂里霜光明亮,
破晓时分又牵动了我的归隐之情。
幽静的门扉仿佛为我自行开启,
桂林的残月如同金色的盆子挂在天边。
松林间忽然传来溪水的远响,
竹雾时隐时现,使院落显得昏暗。
钟声磬音从林中传出,林霏尽散,
一盏如豆的灯火照亮了寒夜的温暖与清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宿于东林寺的情景,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内心的归隐之情;颔联通过“幽事关人自启门”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默契,以及桂林残月的美丽景象;颈联描绘了松风溪声和竹雾院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远的氛围;尾联则以钟声磬音和如豆的灯火,收束全诗,给人以宁静而温暖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宿寺的静谧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淡泊情怀,诗中“幽事关人自启门”一句,既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归隐之思,桂林残月的美丽景象、松风溪声的悠扬、竹雾院影的朦胧以及钟声磬音的悠扬,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淡远的山水田园画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仕途失意、晚年寄情山水时所作,东林寺作为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以其清幽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隐居,韦应物在游览东林寺时,被其幽静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色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秋夜宿寺情景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