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应玉树能回死,宁与梅花作导前。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悼亡三首·其二

朝代:宋

作者:梅尧臣

结发为夫妻,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同穴窀,未死泪涟涟。

憔悴今如此,凭栏更何言。

未应玉树能回死,宁与梅花作导前。

岁去人已逝,幽怀泪独煎。

岂无终古恨,讵肯负黄泉。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后历任河南、河阳、湖州等地方官,仕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昆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时文,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等交谊甚笃,时相唱和,为诗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资治通鉴》作注,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传世。

译文

我们结为夫妻,到如今已经十七年了,互相看着对方总觉得看不够,更何况现在你要永远离我而去了,我的鬓发已经斑白,身体又怎能长久保全呢?终究我们会同穴而葬,但在你未死之前,我就已经泪流满面了,现在我如此憔悴,凭栏远眺,更不知该说些什么,你不应该像玉树那样凋零而无法挽回生命,我宁愿与你一同化作梅花前的先导,岁月流逝,你已离去,只留下我独自怀着深深的哀思,泪水不断,难道我心中没有永远的遗憾吗?但我怎肯辜负你在黄泉之下的期待。

释义

这首诗是梅尧臣为悼念亡妻而作,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诗中“未应玉树能回死,宁与梅花作导前”一句,以玉树和梅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逝去的无奈和悲痛,以及愿意与亡妻一同化作梅花前先导的深情厚意。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叙述与亡妻的夫妻生活、表达丧妻之痛以及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生命的珍视。“未应玉树能回死,宁与梅花作导前”一句尤为动人,以玉树和梅花为喻,既表达了诗人对亡妻逝去的无奈和悲痛,又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妻子去世后所写,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梅尧臣与妻子感情深厚,妻子去世后,他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组悼亡诗,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这组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展现了梅尧臣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