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中杂感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空山无俗声,心境自清明。
松影摇窗月,花香入室清。
闲来观野鹤,兴至赋新诗。
我亦山中富此物,若何奔走为饥驱。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年-约904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著名诗人,他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才华横溢,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一生未得显达,晚年隐居九华山,以诗酒自娱。
译文
空旷的山中没有世俗的喧嚣声,心境自然变得清澈明朗,月光下,松树的影子在窗前摇曳,花香随风飘入室内,清新宜人,闲暇时,我观赏着野外的白鹤,兴致来时便赋写新诗,我也是这山中富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人啊,为何还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忍受饥饿之苦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我亦山中富此物,若何奔走为饥驱”的诗句,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中的松影、月光、花香等自然景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也通过对比手法,将自己在山中的悠闲生活与世俗社会的奔波劳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杜荀鹤一生未得显达,晚年隐居九华山,在隐居期间,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对世俗社会的纷扰和个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山中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社会的厌倦,同时也寄托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便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