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景变》
春风收雨雨收后,白日变晴晴变时。
云散天开千顷碧,花明柳暗一川诗。
闲来静坐观流水,兴至闲吟步小池。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仙境自难知。
作者及朝代:
此诗为明代诗人杨慎所作。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赐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历官翰林检讨、詹事府詹事兼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仍著述不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春风带走了雨水,雨停之后,白日又由阴转晴,天气时好时坏,云彩散去,天空变得开阔明亮,如同千顷碧波,花儿在阳光下更加鲜艳,柳树在阴影中更显深邃,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诗篇,闲暇时,我静静地坐着观赏流水,兴致来时,便悠闲地吟诵着诗句漫步在小池边,这样的景色和心情哪里还能找到呢?这简直就是人间的仙境,难以知晓其美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天气变化无常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种变化中寻找到的宁静与美好,通过春风、雨水、白日、晴天、云彩、花朵、柳树等元素,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变化的春日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日里天气的瞬息万变和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诗人以“春风收雨雨收后,白日变晴晴变时”开篇,既点明了时间(春日),又突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云散天开千顷碧,花明柳暗一川诗”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天气转晴后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云散天晴,碧空如洗,花儿在阳光下更加鲜艳,柳树在阴影中更显深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最后两句“闲来静坐观流水,兴至闲吟步小池”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美景中的闲适心情和创作灵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慎被贬谪至云南期间,在远离京城和政治斗争的喧嚣后,杨慎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感受自然之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无常和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和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慎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