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政应凉如水,馀溽胡为暖似春。全诗是什么?

风云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热

宋·杨万里

高秋政应凉如水,馀溽胡为暖似春。

黄竹一歌人尽怨,碧山千里客愁新。

西风忽送梧桐叶,夜雨还生蟋蟀声。

莫恨今宵无爽气,明朝准拟十分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主战派人物,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生动,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

译文

正值深秋时节,本应凉爽如水,为何还有余热温暖得像春天一样?人们唱着《黄竹》之歌,无不抱怨这异常的天气,而我作为远行的客人,面对这千里碧山,更是愁绪新添,忽然,西风送来了梧桐落叶的消息,夜晚的雨水也带来了蟋蟀的鸣声,不要怨恨今晚没有清爽的气息,预计明天一定会十分清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天气异常温暖的现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天气变化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首联直接点题,提出疑问;颔联通过人们的抱怨和诗人的愁绪,进一步渲染了天气的异常;颈联通过西风送叶、夜雨生声,暗示了天气的变化;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深秋时节的天气变化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既有对天气异常的抱怨,也有对自然变化的期待和乐观态度,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西风送叶、夜雨生声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在南方任职期间,当时正值深秋时节,但天气却异常温暖,与人们心目中的秋天大相径庭,这种异常的气候现象引起了诗人的关注和思考,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态度。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还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态度,通过巧妙的象征和暗示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