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杜甫
野田荒草接天涯,
黄鹤楼前日暮斜。
是邦且熟无多收,
况于水旱相为忧。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野外的田地与荒草相接直至天边,
黄鹤楼前夕阳已渐渐西斜。
这个地方即便丰收也没有多少收成,
更何况水旱灾害还时常让人担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野外田地的荒凉景象,以及黄鹤楼前日暮的凄清氛围,诗人通过“是邦且熟无多收”一句,表达了当地即便在丰收年份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收获的困境,而“况于水旱相为忧”则进一步强调了水旱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赏析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野外的荒凉景象和农业生产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是邦且熟无多收,况于水旱相为忧”两句,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既揭示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艰难处境,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整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之间自然转换,既展现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流离的时期,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在漂泊流离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黄鹤楼前的荒凉景象和农业生产的困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