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问回
唐·白居易
圣门之徒三千人,回独好学学何事。
岂徒诵说传其辞,必能实践得其意。
颜回心斋身得安,穷居陋巷箪瓢间。
外物不迁方是学,道穷理尽即为贤。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圣人的门徒有三千多人,唯独颜回特别好学,他究竟在学习什么呢?难道只是诵读并传授圣人的言辞吗?他必定能够亲身实践并领悟其中的深意,颜回内心清净无欲,身体得以安宁,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着简单的饭菜,也毫不动摇,不被外界事物所动摇才是真正的学问,道理穷尽、理解透彻的人才能被称为贤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颜回的好学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真正学问的理解和追求,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其清贫乐道、好学不倦的精神著称,诗中通过对比“圣门之徒三千人”与“回独好学”,突出了颜回的独特之处,并强调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诵读和传授,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并领悟其中的深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颜回好学精神的赞美和敬仰,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突出了颜回的独特品质和真正学问的内涵,诗中“外物不迁方是学,道穷理尽即为贤”两句,更是对真正学问和贤人的深刻阐述,强调了内心清净、不被外界所动摇的重要性,以及道理穷尽、理解透彻的贤人境界,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对儒家学问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有关,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颜回的好学精神和儒家学问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认识,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面临着某种困境或挑战,需要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通过赞美颜回的好学精神和真正学问的内涵,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儒家学问的尊重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