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李颀
君不见,王郎立志谁能似,适远宁为中道止。
心轻万事如鸿毛,身逐孤云去何已。
远望孤城落日边,黄沙漫漫接长天。
胡风千里惊断雁,汉月五更啼杜鹃。
丈夫穷达应未卜,且须放意任疏顽。
人生如寄耳,但有去来今。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号亦不详,东川(今四川东部)人,曾任新乡县尉,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飘逸,意境雄浑壮阔,语言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吗,王郎的志向谁能比得上?他宁愿远行,也绝不会在中途停止,他把世间万事都看得如同鸿毛一般轻,孤身追逐着孤云,不知要飘向何方,远远地望着孤城在落日边,黄沙漫漫,与长天相接,胡地的狂风千里吹来,惊断了飞雁,汉地的月光在五更时分,杜鹃鸟在啼叫,丈夫的穷达难以预料,暂且放开心意,任自己疏放不羁,人生如同寄居在世间,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郎的远大志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中“王郎立志谁能似,适远宁为中道止”两句,直接点明了王郎的志向高远,不愿在中途放弃,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杜鹃的悲啼,进一步烘托出王郎的孤独和坚韧,诗人以“人生如寄耳,但有去来今”作结,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王郎的志向和追求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独特见解,诗中“心轻万事如鸿毛,身逐孤云去何已”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王郎的洒脱和不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超脱,而“远望孤城落日边,黄沙漫漫接长天”等诗句,则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王郎的孤独和坚韧,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颀的个人经历有关,李颀曾游历四方,对边塞风光和人生境遇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王郎的志向和追求,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与思考,在唐代,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开放,人们对于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也日益深入和广泛,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