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材画笔本同姿,造物嗔人可怨饥。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5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息斋竹

宋·杨维桢

诗材画笔本同姿,造物嗔人可怨饥。

看到斯君三昧手,笔端春笋出参差。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维桢

朝代:元朝

作者简介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书画家,他善诗文,才情放逸,所作诗被誉为“铁崖体”,在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行草,风格奇特,对后世影响深远,杨维桢一生仕途坎坷,但才华横溢,是元末明初文坛的杰出代表。

译文

诗材与画笔原本就有着相同的姿态,造物主似乎对人们的饥饿困境有所不满,当我看到李息斋(此处指代李姓画家,具体人物可能因历史记载而异)那精湛的画技时,仿佛看到他笔端生出了参差不齐的春笋。

释义

这首诗主要赞美了画家的技艺高超,将诗材与画笔相提并论,强调了艺术与文学之间的相通之处,通过“造物嗔人可怨饥”一句,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家生活困境的同情,最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了画家笔下的春笋,形象地展示了其画技的精湛。

赏析

这首诗以诗材与画笔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巧妙地表达了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造物嗔人可怨饥”的转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隐含了对艺术家生活艰辛的同情,而“笔端春笋出参差”一句,则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其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维桢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有关,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画家,杨维桢对社会的现状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艺术家生活困境的同情,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他也通过赞美画家的技艺,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杨维桢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诗人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