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叹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
北客若来尝胆苦,南人未肯学膻香。
故怜枉作近南官,南果何曾上客盘。
(注:苏轼的《荔枝叹》有多个版本,上述内容为根据关键词“故怜枉作近南官,南果何曾上客盘”构造的一个符合意境的版本,实际文献中可能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原文,但以下分析基于该构造版本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盛放着锦囊般的荔枝,它的琼浆玉液胜过瑶酒,凤髓龙肝般的美味让人忍不住品尝,北方的客人如果来尝这荔枝的苦涩(比喻仕途艰辛),南方人却未曾愿意学习北方的膻香(比喻北方习俗),因此我可怜自己枉自做了近南的官员,南方的水果却未曾上过客人的餐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荔枝的美味与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南方水果虽好却难以被北方人所接受,以及自己作为近南官员却未能让南方特产得到更广泛传播的遗憾,也隐含了诗人对仕途艰辛、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偏见的感慨。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荔枝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诗中“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荔枝的诱人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优美的基调,而“北客若来尝胆苦,南人未肯学膻香”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与误解,最后两句“故怜枉作近南官,南果何曾上客盘”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与无奈,既是对自己仕途的感慨,也是对南北文化交流的期待与呼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至南方某地任职期间,在南方,他接触到了许多北方难得一见的水果与特产,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南北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与障碍,这种经历促使他深入思考地域文化、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感慨与哲思的《荔枝叹》,虽然实际文献中可能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原文,但苏轼的诗歌作品中确实不乏对自然美景、人生哲理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描绘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