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林尽处背浮图,却悔舆篮不跨驴。全诗是什么?

小星6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宋·释绍嵩

深林尽处背浮图,却悔舆篮不跨驴。

草色溪流高下碧,梅花时节往来徐。

夕阳林外山容淡,新月池边竹影疏。

行到水穷云起处,只应回首忆踟蹰。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释绍嵩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深入林间的尽头,背对着高耸的佛塔,此刻却后悔没有骑着驴子而是乘坐了篮舆(一种用人抬的交通工具),草色与溪流交织成高低错落的碧绿,正值梅花盛开的时节,我悠然自得地往来其间,夕阳西下,林外的山色变得淡雅,新月升起,池塘边的竹影稀疏,当我走到水流穷尽、云雾缭绕的地方,心中不禁回想起之前的犹豫与徘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乘坐篮舆与骑驴的不同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中“深林尽处背浮图”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背离或反思;“却悔舆篮不跨驴”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后悔之情,暗示了骑驴更能贴近自然,享受山行的乐趣,后几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诗中“草色溪流高下碧,梅花时节往来徐”两句,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间的自然风光,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而“夕阳林外山容淡,新月池边竹影疏”则进一步渲染了山行的静谧与幽远,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最后两句“行到水穷云起处,只应回首忆踟蹰”则寓含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坦然与从容。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可以推测,释绍嵩在南宋时期,或许因游历山川、参禅悟道而写下此诗,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对于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而山行则成为了他表达这种感悟与理解的重要方式,在这首诗中,释绍嵩通过描绘山行的所见所感,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更寓含了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