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获麟解》
唐·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其游必择地,其翔必择方,详其仁义,与礼相应,表其盛德,有以自章,盖游必以时,然后反其真,夫麟有足不践土,有角不触人,行不用足,动不以力,有德而不知,有善而不知,无不利万物,无不敬鬼神,是以凤凰不翔,麋鹿不游,乌鹊不集,唯蛟龙独往,与龟为匹,然则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苟得其德,不犹愈乎?
或曰:“麟之所以为灵者,以文不以质。”或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天不以人。”夫质文在天,而麟之德在人,故麒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虽欲勿用,其可得乎?然则仲尼之获麟,孰知其非天乎?虽然,仲尼之道,不穷于时也,必将传于后,麟虽为不遇而死,其德犹存,故仲尼作《春秋》,寓麟之意,以明王道之不兴,垂之空文,以贻后世,使求其道者,知所趣向,则获麟之意,其在此矣。
末句:一世虽屈九原伸,所以绝笔于获麟。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麒麟作为灵兽,其灵性昭然若揭,它出游必定选择吉祥之地,飞翔必定选择吉祥的方向,它彰显仁义,与礼制相契合,表现其盛大的德行,以此自我彰显,麒麟出游必定遵循天时,然后回归其本真,它有脚不践踏土地,有角不伤人,行走不用脚力,行动不靠强力,有德行而不自知,有善行而不自夸,对万物都有利,对鬼神都恭敬,凤凰不与它同飞,麋鹿不与它同游,乌鹊不与它同集,只有蛟龙独自往来,与龟为伴,麒麟之所以为麒麟,是因为德行而不是形貌,如果得到了麒麟的德行,不就已经很好了吗?
有人说:“麒麟之所以为灵兽,是因为文采而不是质朴。”有人说:“麒麟之所以为麒麟,是因为天命而不是人为。”文采和质朴是天生的,而麒麟的德行在于人,所以麒麟的出现,必定有圣人在位,即使不想用它,又怎么可能呢?孔子获得麒麟,谁知道这不是天命呢?尽管如此,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穷途末路,必将流传后世,麒麟虽然因为不被赏识而死,但它的德行仍然存在,所以孔子作《春秋》,寄托了麒麟的寓意,以表明王道没有兴盛,把这些寓意写成文字,留给后世,让寻求孔子学说的人,知道该去追求什么方向,获得麒麟的寓意,就在这里了。
末句意为:孔子一生虽然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但在死后其学说和道德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获得麒麟后,决定绝笔于《春秋》的原因。
释义
本文通过阐述麒麟的德行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学说和道德观念的推崇,文章认为,麒麟之所以为灵兽,是因为其德行而非形貌或文采,这与孔子的学说和道德观念相契合,孔子获得麒麟后,深感王道不兴,于是决定绝笔于《春秋》,寄托自己的寓意和期望。
赏析
本文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对麒麟的描绘和象征意义的阐述,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学说和道德观念的深刻理解和推崇,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先通过描述麒麟的德行和象征意义,再引出孔子获得麒麟后的感受和决定,最后点明文章的主旨,文章也体现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创作背景
韩愈在唐朝中期,面对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深感忧虑和不满,他推崇孔子的学说和道德观念,认为只有实行王道才能拯救社会,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利于孔子学说的传播和实践,韩愈通过撰写本文,寄托了自己对孔子学说和道德观念的推崇和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倡导,能够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和公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