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愁曲
唐·刘沧
月色穿帘夜气凝,
孤灯照影梦难成。
百虑欲醒还皎皎,
白头高拥更岑岑。
寒更数尽欲天晓,
银汉无声转玉绳。
枕上愁多眠易醒,
起看星河晓欲明。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及第,官华原尉,迁龙门令,工七律,风格与许浑、赵嘏相近,有集,已佚,今存诗一卷,其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人生感慨,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月光穿透窗帘,夜晚的空气仿佛凝固,孤灯映照下身影孤单,难以入眠,心中百般忧虑想要清醒,但月光依旧皎洁明亮,白发苍苍的我独自高卧,心中更加愁苦沉重,寒冷的更鼓声一次次敲响,直至天将破晓,银河无声,玉绳星缓缓转动,枕上愁绪万千,睡眠易醒,起身望向天空,星河渐渐明亮,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愁绪满怀的情景,首联通过月色、孤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颔联“百虑欲醒还皎皎,白头高拥更岑岑”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愁苦,月光虽明,却照不亮心中的阴霾,白发苍苍更添几分凄凉;颈联以时间的流逝(寒更数尽)和天象的变化(银汉无声转玉绳)暗示夜已深,天将明;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因愁难眠,早起观星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此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夜难眠、愁绪满怀的心境,诗中“百虑欲醒还皎皎,白头高拥更岑岑”一句尤为传神,既描绘了月光的皎洁,又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愁苦,白发与月光的对比,更添几分凄凉与无奈,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唐代晚期抒情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遭遇有关,刘沧虽中进士,但仕途并不顺畅,可能长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加之年岁渐长,白发渐生,内心的忧虑与愁苦愈发沉重,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难以入眠,望着窗外的月色与孤灯,内心的情感如泉涌般倾泻而出,遂成此诗,通过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与无奈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