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边城狱讼稀,那知亦有造空为。的解释

生辉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城

唐·张籍

只道边城狱讼稀,那知亦有造空为。

奸豪得志恣轻侮,良善含冤畏谤讥。

白日有冤谁问屈,黑夜无门可投依。

边城不是无公道,只恐人情日已非。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他的诗作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多写当时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揭露了上层官僚的腐败与罪恶,对后世颇有影响。

译文

只听说边城的诉讼案件稀少,哪里知道也有人凭空捏造罪名。

奸邪豪强之人得志后肆意轻侮他人,善良的人含冤却害怕被诽谤指责。

白天有冤屈向谁诉说?黑夜又无处可以投奔依靠。

边城并非没有公道,只怕人心已经日渐沦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边城中的司法不公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首句“只道边城狱讼稀”以人们的普遍认知作为引子,那知亦有造空为”则揭示了真相,即边城并非没有诉讼,而是有人故意捏造罪名,中间两联具体描绘了奸邪豪强与善良百姓的对比,前者得志后肆意妄为,后者含冤却无处申诉,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边城公道难寻、人心沦丧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边城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司法不公现象,诗人以“只道”与“那知”相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中间两联的对比描写更是生动有力,将奸邪豪强的嚣张气焰与善良百姓的无奈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则以深沉的忧虑收束全诗,既表达了对边城公道难寻的失望,也反映了诗人对人心沦丧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的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对当时社会的司法不公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边城作为边疆地区,往往更容易成为权力斗争和利益争夺的焦点,因此司法不公的现象也更为突出,诗人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边城百姓的同情和关怀,也寄托了对社会公正和人心向善的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