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岂惟寒近感蟋蟀,更为役久悲蟏蛸。
况闻内寇发,乘舆遽北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年终时候我远离家乡做了异客,边疆还在打仗,战火仍频繁。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雪岭,备战的军鼓和号角震响在江城。
怎能只因为寒冷将近就感叹时光的流逝,更因为长久离家而悲伤,就像那蟏蛸(一种小蜘蛛)一样伶仃。
更何况又听说国内发生了叛乱,皇上已经仓猝逃往北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岁末时局的动荡和个人的漂泊,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伤,诗中“岂惟寒近感蟋蟀,更为役久悲蟏蛸”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长久离家、漂泊无定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诗以岁暮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动荡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岁暮远为客”一句,点明了诗人身处异乡、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无奈,而“边隅还用兵”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接下来的“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两句,更是将战乱的残酷与紧张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
“岂惟寒近感蟋蟀,更为役久悲蟏蛸”两句,是诗中的精华所在,诗人以蟋蟀和蟏蛸为喻,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感伤,蟋蟀在秋天鸣叫,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蟏蛸则是一种小蜘蛛,常常在屋檐下结网,象征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将自己的孤独、无奈和悲伤表达得深沉而含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冬,当时杜甫已经五十多岁,身处异乡,远离家乡,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伤,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通过深入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