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妙初闻探锦囊,刻成愈觉烂生光。的解释

小星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砚

宋·苏轼

墨妙初闻探锦囊,刻成愈觉烂生光。

巧随锋势皆成字,精入毫端可作章。

映日似翻龙麝墨,临风如染翠苔香。

濡毫且试珊瑚水,自笑前生是蠹鱼。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虽几经波折,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其文学创作广泛涉及诗、文、赋、词、书、画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初次听闻砚中墨香如同探入锦囊寻宝,砚台刻成后更觉其墨色灿烂生辉。

砚台上的墨汁随着笔锋流转巧妙成字,精细入微,即便是毫端之末也能书写出精彩的篇章。

阳光映照下,砚中墨汁仿佛翻动着龙麝般的香气,临风而立,又似染上了青苔的翠绿与芬芳。

以珊瑚水润泽笔毫,试着书写,不禁自笑前世或许就是一只沉迷于书卷的蠹鱼。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砚台与墨汁的美妙,展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赞美,诗中“墨妙初闻探锦囊”形容墨香之浓郁,如同珍贵之物藏于锦囊之中;“刻成愈觉烂生光”则描绘了砚台制成后,墨色更加灿烂夺目,后两句通过比喻和想象,进一步强化了墨与砚的神奇魅力,以及书写时的愉悦心情。

赏析

苏轼此诗以砚台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诗中“墨妙”、“烂生光”等词语,生动描绘了墨色的美妙与砚台的精致,体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通过“巧随锋势皆成字,精入毫端可作章”等句,也展现了书法创作中的技巧与意境,以及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较为平稳的时期,此时他虽历经波折,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苏轼对书法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此诗通过描绘砚台与墨汁的美妙,不仅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艺术的深刻思考,在苏轼的笔下,砚台与墨汁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