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笑呼贤伯仲,持螯剥芡大人前。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对月

宋·袁说友

一轮飞镜谁磨出,照彻乾坤彻太虚。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河淡淡天无余。

何日笑呼贤伯仲,持螯剥芡大人前。

人生此乐须知足,莫待春归空叹嗟。

作者及朝代

作者:袁说友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严,号东塘居士,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知泉州等职,政绩卓著,他擅长诗文,有《东塘集》传世。

译文

一轮明月如同飞镜般高悬夜空,是谁将它磨得如此明亮,照亮了整个世界和虚空?清凉的玉露洗涤着秋天的天空,银河淡淡,天空中几乎看不到其他星辰,什么时候能够笑着邀请贤能的兄弟们,一起在长辈面前品尝蟹肉、剥取芡实呢?人生中的这种快乐应当知足,不要等到春天过去才空自叹息。

释义

飞镜:比喻明月。

磨出:形容月亮明亮如磨镜般光洁。

玉露:秋夜的露水,清澈而寒冷。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

贤伯仲:指贤能的兄弟们。

持螯剥芡:指品尝蟹肉、剥取芡实,是中秋时节的传统美食。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对月为背景,描绘了明月高悬、秋空澄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亲情的珍视,首联以“飞镜”比喻明月,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润;颔联通过“玉露”和“银河”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宁静和美丽,颈联“何日笑呼贤伯仲,持螯剥芡大人前”是诗人的情感寄托,表达了他对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渴望,尾联则以“人生此乐须知足,莫待春归空叹嗟”作为总结,强调了珍惜眼前幸福、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袁说友任职期间的一个中秋节,在宋代,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品尝蟹肉和芡实等美食,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明月,不禁思念起远方的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作,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