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同归人力致,粗精孰愈磨工夫。出自哪首诗?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磨剑

宋·陆游

体用同归人力致,粗精孰愈磨工夫。

剑锋未试心先醉,夜对青灯看太虚。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剑的实体与功用都需人力去打造和磨砺,那么是剑身的粗犷还是精细,哪一个更能体现磨砺的工夫呢?剑还未出鞘试其锋芒,我的心就已经因期待而陶醉,夜晚对着青灯,凝视着浩渺的太虚,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释义

“体用同归人力致,粗精孰愈磨工夫”意指剑的实体(体)与功用(用)都依赖于人的精心打造和磨砺,而无论是剑身的粗犷还是精细,都体现了磨砺的工夫和心血,这里借剑喻人,表达了无论人的才质如何,只要肯下功夫去磨砺,都能有所成就。

赏析

这首诗以剑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磨砺和成长的深刻思考,首句“体用同归人力致”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在塑造事物(包括人自身)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剑的实体还是功用,都离不开人的精心打造和磨砺,次句“粗精孰愈磨工夫”则进一步探讨了磨砺的过程,指出无论是粗犷还是精细,都是磨砺的结果,都体现了人的努力和付出,后两句“剑锋未试心先醉,夜对青灯看太虚”则通过描绘诗人夜晚对着青灯凝视太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以及对于磨砺成果的自信和自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陆游早年时期,当时他正值青春年少,满怀壮志豪情,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磨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剑作为一种武器和象征,在陆游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它既是诗人对于力量和勇气的向往,也是诗人对于人生磨砺和成长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借剑喻人,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磨砺和成长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也反映了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