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岘山怀古
唐·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墟。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庐。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襄阳耆旧今馀几,海内风流更属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又称他为“陈拾遗”,他的诗歌理论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对唐代诗歌的革新有重要影响,代表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
译文
驱马来到荒芜的原野,登上高处眺望古老的废墟,仍然为堕泪碑而悲伤,还怀念着诸葛亮的草庐,城邑遥远地划分着楚地,山川一半延伸到吴国,襄阳的耆旧如今还剩几人,海内的风流人物又属于谁呢?
释义
秣马临荒甸:喂饱马匹,来到荒芜的原野。
登高览旧墟:登上高处,眺望古老的废墟。
堕泪碣:指襄阳的堕泪碑,为纪念羊祜而建,人们经过时常常流泪。
卧龙庐:指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号卧龙。
城邑遥分楚:城邑遥远地划分着楚地(襄阳地处楚地)。
山川半入吴:山川一半延伸到吴国(襄阳地处楚吴交界)。
赏析
这首诗是陈子昂在游览襄阳岘山时,对古代英雄人物和当地文化的怀念与感慨,首联写自己驱马登高,眺望废墟,奠定了怀古伤今的基调,颔联通过堕泪碑和卧龙庐,表达了对古代贤臣良将的敬仰和怀念,颈联写襄阳地理位置的重要,连接楚吴两地,尾联则发出深沉的感慨,襄阳的耆旧如今还剩几人,海内的风流人物又属于谁呢?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英雄逝去的无限感慨。
创作背景
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以诗文革新著称,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这首诗是他游览襄阳岘山时所作,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和当地文化的怀念与感慨,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英雄逝去的无限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唐代,襄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陈子昂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怀古伤今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