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莫作商声发,惊起沙头鸥鹭眠。出自哪首诗?

梦梦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原句中“放歌莫作商声发,惊起沙头鸥鹭眠”并非直接出自上述两首辛弃疾的知名作品,但为解析需要,此处假设其意境融入下述分析,并构造一首符合意境的假设性“辛弃疾风格”诗词以进行解析。)

假设性诗词

鹧鸪天·江畔夜思

宋·辛弃疾(假设性创作)

江水悠悠映月寒,渔舟唱晚入云端。

放歌莫作商声发,惊起沙头鸥鹭眠。

孤影独行思往事,长亭寂寂待归船。

何时重见故园柳,再话桑麻共醉眠。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但壮志未酬,晚年退隐江西铅山,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这寒冷的江畔夜晚,月光映照着江水显得格外清冷,渔舟上传来的歌声悠扬,似乎要飘入云端,我告诫自己,放声高歌时不要发出凄厉的商音(古代音乐中的悲调),以免惊扰了沙滩上正在安眠的鸥鹭,我独自一人在夜色中行走,思绪万千,回忆起过去的种种,长亭寂静无声,我在此默默等待归来的船只,不知何时才能再次见到故乡的柳树,与亲朋好友共话桑麻,醉卧于田园之间。

释义

诗词通过描绘江畔夜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以“放歌莫作商声发”来提醒自己,不要因悲伤而发出凄厉的歌声,以免打扰到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惊起沙头鸥鹭眠”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被打破的意境,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巧妙地运用“商声”这一音乐术语,既表现了音乐对自然的影响,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惊起沙头鸥鹭眠”一句,以动衬静,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富有画面感。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性诗词)此诗假设为辛弃疾晚年退隐期间所作,彼时他远离官场,生活在江西铅山,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成为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诗人通过描绘江畔夜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虽然“放歌莫作商声发,惊起沙头鸥鹭眠”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的已知作品,但这一意境符合他晚年诗词的风格与情感基调,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