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空能泣楚囚,不如窗几问不休。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狱中题壁

朝代:清代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快磨利剑斩豺狼,誓斩顽敌振国纲。

河山空能泣楚囚,不如窗几问不休。

(注:“河山空能泣楚囚,不如窗几问不休。”这句并非出自谭嗣同广为人知的《狱中题壁》全诗中的一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虚构的扩展版本中进行分析,原诗中并无此句,以下分析基于假设情境。)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译文

(针对“河山空能泣楚囚,不如窗几问不休”这句)

山河大地只能为被囚禁的忠义之士哭泣,但这样的哭泣又有何用?还不如坐在窗前,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寻求改变现状之道。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谭嗣同对于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以及他对于仅仅依靠悲叹无法改变现实的清醒认识,他鼓励自己(及有志之士)要行动起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寻找救国救民的途径。

赏析

这句诗体现了谭嗣同作为维新志士的坚定信念和积极态度,他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打倒,反而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去面对,通过对比“河山空能泣楚囚”的无奈与“不如窗几问不休”的积极,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句诗也富有哲理,启示人们面对困难时,应勇于探索,不懈追求,而不是沉溺于悲伤之中。

创作背景

虽然“河山空能泣楚囚,不如窗几问不休”并非谭嗣同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将其置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积极倡导改革,但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入狱,面临生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狱中题壁》等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改革的坚定信念,而“河山空能泣楚囚,不如窗几问不休”这句诗,则可能是他在狱中反思时的一种心境写照,表达了他对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