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登高
宋·韦安石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遥怜冷澹黄花节,远对飘零白雁来。
作者及朝代
韦安石(约651年-714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安石,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宰相,以干练著称,文学上也有一定造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韦安石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历任多个要职,后因政绩显著,被武则天提拔为宰相,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但在政治斗争中亦曾遭遇贬谪,韦安石在文学上亦有贡献,擅长诗文,尤其以抒发个人情感与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著称。
译文
三年来的重阳节,菊花盛开时我都不在家中,没想到今天能饮酒赏菊,忽然面对故乡的菊花,原野空旷,云彩与树木相连,天气寒冷,大雁聚集在沙滩上,我远远地怜惜着这清冷孤寂的黄菊佳节,遥望着远方飘零而来的白雁。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首联“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直接点出诗人多年未能在重阳佳节与家人团聚的遗憾;颔联“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则表达了意外能在今日饮酒赏菊的惊喜;颈联“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描绘了重阳时节的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尾联“遥怜冷澹黄花节,远对飘零白雁来”则以黄菊和白雁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赏析
此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重阳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诗中“遥怜冷澹黄花节,远对飘零白雁来”两句尤为动人,以黄菊和白雁为象征,既描绘了重阳时节的清冷孤寂,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重阳思乡之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韦安石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登高赏菊的日子,但诗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通过描绘重阳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的漂泊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