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拟故人能会宿,不知何事不成来。的解释

风云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附加句:准拟故人能会宿,不知何事不成来。(注: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所需,特此加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附加句译文):我本来打算与老朋友相聚一宿,却不知为何他没有来。

释义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之时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无奈和对与爱人团聚的渴望,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与故人相聚的期待落空后的失落感。

赏析

这首诗以“巴山夜雨”为线索,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点出诗人归期未定的无奈,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则以景寓情,将诗人的愁绪与巴山的夜雨融为一体,后两句则通过想象与爱人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附加句虽然并非原诗内容,但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的期待落空后的失落感。

创作背景

李商隐在巴蜀之地滞留期间,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愁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将诗人的愁绪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深沉而含蓄,诗人也通过想象与爱人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来寄托自己对团聚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准拟故人能会宿,不知何事不成来”并非原诗内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商隐在异乡漂泊时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的期待,这样的情感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他的《无题》诗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