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寺下灵溪渡,跋马欲前还又回。出自哪首诗?

春秋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灵溪渡

唐·韦庄

灵溪寺下灵溪渡,跋马欲前还又回。

溪水潺潺流不尽,白云袅袅去无来。

山边处处鸣榔响,林里时时涧鸟哀。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武陵台。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在灵溪寺下的灵溪渡口旁,我骑着马想要前行却又回转,溪水潺潺流淌似乎永无尽头,白云悠悠飘去再也不见回来,山边不时传来渔人敲击船舷的声音,林子里时常有山涧的鸟儿哀鸣,这里的风光无限好,哪里还需要再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武陵仙境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灵溪渡口的美丽景色,诗人在此地流连忘返,对眼前的自然风光充满了赞美和留恋,诗中通过溪水、白云、渔声、鸟鸣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逃避。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灵溪渡口的自然风光,通过溪水、白云、渔声、鸟鸣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在此地流连忘返,对眼前的美景充满了赞美和留恋,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这种哀愁可能源于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溪水潺潺流不尽,白云袅袅去无来”一句,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寓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对尘世纷扰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无奈,他渴望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远离战争的喧嚣和世俗的纷扰,灵溪渡口的美景正好满足了他的这种愿望,他在这里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充满赞美和留恋之情的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庄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身处乱世中的无奈和哀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