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的解释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

(注:“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并非杜甫《登岳阳楼》原句,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创意性融入,原诗最后一句为“凭轩涕泗流”,以下解析基于这一创意性融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天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吴楚两地被广阔无垠的洞庭分割于东南;日月星辰仿佛漂浮在湖面上,灿烂辉煌。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我的志向是吹嘘到九天之上,岂止是欣赏五溪之滨的风花雪月。

释义

这首诗通过登楼望远,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前四句写登楼所见,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后四句写登楼所感,抒发了诗人对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之感,以及对国家战乱不息、人民疾苦深重的忧虑和愤慨,最后一句“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表达了诗人超越个人遭遇,心系国家天下的宏大抱负。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它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用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它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诗人通过登楼望远,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眼前的景物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创作的,当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了,他漂泊多年,历经战乱和流离失所之苦,当他登上岳阳楼时,眼前的壮阔景象触动了他的情感,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命运,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超越个人遭遇、心系国家天下的宏大抱负,虽然最后一句“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是创意性融入,但这也反映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崇高理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