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竿篇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元是江湖竿钓伴,可须钓叟自为名。
垂纶不在芳春岸,得志何须在渭城。
云水自闲长啸傲,烟波虽好近蓬瀛。
几回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清。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他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法皆有造诣,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本来就是江湖上钓鱼的伴侣,哪里需要钓鱼翁自己为自己扬名呢?垂钓并不一定要选择在芬芳的春日岸边,实现志向又何必非要在渭水之滨呢?云水之间我悠然自得,长啸高歌,烟波浩渺虽好,却也近似那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多少次我归隐到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上清风徐来,一片宁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翁垂钓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中“元是江湖竿钓伴”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心境,即他本就是江湖上的钓鱼人,与世俗名利无涉。“可须钓叟自为名”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认为无需通过垂钓来为自己扬名,后几句则通过描绘垂钓的环境和心境,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渔翁垂钓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中“云水自闲长啸傲,烟波虽好近蓬瀛”两句尤为精彩,既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悠然自得,又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渔翁的生活环境比作仙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有关,李峤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对官场名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仕途不顺或厌倦官场时,他可能会向往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于是通过描绘渔翁垂钓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追求,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多喜欢游历山水、寄情自然,这也为李峤创作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唐代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为李峤所作,但根据诗的风格、内容和李峤的生平经历,可以合理推测这首诗可能出自他之手,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和不确定性,这一推测仍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