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未识应相似,好刻中兴第二碑。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浯溪

唐·元结

湘水吟边漾碧流,

浯溪未识应相似。

石屏千仞立苍崖,

好刻中兴第二碑。

作者及朝代

作者:元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一说江西宜春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元结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商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举进士,安史之乱爆发后,元结举家南逃,避难于江南,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唐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左金吾卫将军,广德元年(763年),任道州刺史期间,元结同情百姓疾苦,上书请求赦免百姓租税,大历七年(772年),元结在长安病逝,终年五十四岁,元结在政治上,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军事上拥有守御之才;文学上,主张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恢复古代的儒学传统,并致力于文学创作实践,其诗文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风格古朴,有建树,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译文

湘水边吟咏着碧绿的流水,

浯溪未曾相识但想必景色相似。

千仞高的石屏矗立在苍翠的悬崖上,

正好可以在这里刻下中兴的第二块石碑。

释义

这首诗是元结游览浯溪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浯溪的美景,并表达了希望在此刻下记录国家中兴事迹的石碑的愿望,首句“湘水吟边漾碧流”描绘了湘水边碧绿的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次句“浯溪未识应相似”表达了诗人对浯溪美景的期待和想象,虽然未曾亲见,但相信其景色应与湘水相似,第三句“石屏千仞立苍崖”则具体描绘了浯溪的壮观景象,千仞高的石屏矗立在苍翠的悬崖上,气势磅礴,末句“好刻中兴第二碑”则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希望在此刻下记录国家中兴事迹的石碑,以传颂后世。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描绘浯溪的美景和表达刻碑的愿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和爱国情怀,诗中“湘水吟边漾碧流”一句,以湘水的碧绿流水为引子,为全诗铺设了一层宁静而美丽的基调,而“浯溪未识应相似”一句,则通过诗人的想象和期待,将浯溪的美景与湘水相提并论,进一步增强了读者对浯溪美景的向往,第三句“石屏千仞立苍崖”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浯溪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末句“好刻中兴第二碑”则点明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元结在游览浯溪时所作,浯溪位于湖南省祁阳县西南湘江之滨,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元结在游览浯溪时,被其美景所吸引,同时联想到国家的中兴事业,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在唐代中期,国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和藩镇割据的混乱,元结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国家的中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的生动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