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年未易办五斗,乐处却思甘一瓢。的解释

生辉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岁暮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百感茫茫易水湄,年华如箭惜芳菲。

山中桂子落如雨,海上燕雏飞独归。

凶年未易办五斗,乐处却思甘一瓢。

此去天涯君莫问,生涯原自惯风涛。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幕僚为生,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与同时代的洪亮吉并称“二俊”,又与王昙、孙星衍、蒋士铨合称“清代四大诗人”。

译文

在茫茫的易水之畔,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年华如箭般飞逝,让人惋惜那逝去的青春与美好,山中桂花纷纷飘落,如同细雨绵绵,而海上远行的燕子,却只能独自归来,在这灾荒之年,连五斗米都不易筹措,但在欢乐的时刻,我却只想品尝那一瓢甘甜的清水,此去天涯,你无需多问我的行踪,因为我早已习惯了在生活的风浪中漂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中“凶年未易办五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与个人的贫困,“乐处却思甘一瓢”则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赏析

黄景仁的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首联以“百感茫茫”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颔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既表现了季节的更迭,也暗含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颈联“凶年未易办五斗,乐处却思甘一瓢”是全诗的核心,既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困境,也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尾联则以“此去天涯君莫问,生涯原自惯风涛”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与从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景仁晚年时期,当时他生活困顿,四处漂泊,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诗中“凶年未易办五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贫困,而“乐处却思甘一瓢”则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乐观态度,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黄景仁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邃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