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的释义

小编1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匡章

唐·李商隐

匡章通国称不孝,夫子与游仍礼貌。

岂是世情能掩得,古来贤达尽如君。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匡章在全国都被认为是不孝之人,但孔子却与他交往,并且仍然以礼相待,这哪里是世俗的偏见能够掩盖得了的,自古以来贤达之人都像匡章这样啊。

释义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匡章虽然被世人认为是不孝之人,但孔子却并未因此而疏远他,反而以礼相待,诗人通过这一事例,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批判,以及对贤达之人应有包容态度的赞赏。

赏析

这首诗以匡章与孔子的交往为背景,通过对比世人对匡章的偏见和孔子的包容态度,展现了诗人对贤达之人的理解和赞赏,首句“匡章通国称不孝”直接点出匡章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次句“夫子与游仍礼貌”则通过孔子的行为,反衬出世人的偏见,后两句“岂是世情能掩得,古来贤达尽如君”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观点,即世俗的偏见无法掩盖贤达之人的本质。

李商隐的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他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批判和对贤达之人的赞赏,这首诗也体现了李商隐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自身的经历有关,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李商隐可能也遭遇过世俗的偏见和误解,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世俗偏见的批判和对贤达之人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的匡章与孔子的交往是历史事实,但李商隐在诗中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升华,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来进行理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